安全课堂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安全课堂>>安全热点

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教材第四篇 事故及其管理(文)

2011-10-08 作者: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点击数:8734

1. 事故的基本要素

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要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影响;管理的欠缺。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除了对事故要素的了解,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2. 什么是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就是对事故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处理、统计和档案管理等事故发生后的一系列工作的总体。

事故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些工作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性和严格的政策性。搞好事故管理,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什么是伤亡事故

伤亡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伤亡事故的报告处理,国务院专门颁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企业的伤亡事故管理,应当把全部伤亡事故,进行全面管理,包括轻伤事故。无论上级机关要不要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企业自身必须把轻伤事故包括在严格管理范围之内。

4. 事故管理的目的

根据国内外多年来事故管理的经验,事故管理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事故的调查研究、统计报告和数据分析中掌握事故的发生原因和规律,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薄弱环节,有的放失地采取避免事故的对策。

2)通过事故管理,为制订有关安全卫生法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事故管理,可以使广大员工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吸取教训 ,提高遵纪守法的安全自觉性,使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通过事故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一个系统或一个地区的安全生产成绩,找出与同类企业、系统或地区的差距。统计数字是检验其安全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5)通过事故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可以为领导机构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本系统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并作出正确决策。有利于监察、监督和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6)通过对事故的分析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5. 引发事故的人为原因分析

据统计,由于三违现象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这充分说明人因在预防事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事故人因相关的行为表现是:

1)自以为是,习以为常。自己认为长年从事该项工作很有经验,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当工作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后没有全面分析周围环境,没有进行日常检查,没有意识到操作方法错误,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放松警惕,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惊惶失措,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事故。

2)心存侥幸,总觉得没事。在遇到难干、麻烦的工作时,只图省事、省力侥幸完成任务,虽然感到操作有一些危险,但认为问题不大,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导致事故发生。这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技术不熟,能力不够,冒险蛮干。自己没有工作能力和经验,又不向他人请教,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存在,而盲目地进行作业,导致事故。

4)受情绪的影响,思想不集中。受到外界的刺激,心情不好,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易造成事故。

5)麻痹思想。过去凭经验操作过许多次,认为作业太简单,不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也易发生事故。

6)力不从心,疲劳造事。操作人员过于疲劳,各感觉机能减弱,注意力下降,动作准确性和灵敏性也下降,思维和判断的错误性高,无法正常操作,极易发生事故。这种情况在长途汽车驾驶员中居多。

6. 安全行为十大禁令

在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中,对作业人员的行为管理要做到如下十条:

第一条 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考核不合格者,严禁独立顶岗操作。

第二条 不按规定着装或班前饮酒者,严禁进入生产岗位和施工现场。

第三条 不戴好安全帽者,严禁进入生产装置和检修、施工现场。

第四条 未办理安全作业票及不系安全带者,严禁高处作业。

第五条 未办理安全作业票,严禁进入塔、容器、罐、油舱、反应器、下水井、电缆沟等有毒、有害、缺氧场所作业。

第六条 未办理维修工作票,严禁拆卸停用的与系统联通的管道、机泵等设备。

第七条 未办理电气作业三票,严禁电气施工作业。

第八条 未办理施工破土工作票,严禁破土施工。

第九条 机动设备或受压容器的安全附件、防护装置不齐全好用,严禁启动使用。

第十条 机动设备的转动部件,在运转中严禁擦洗或拆卸。

7. 处理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

即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事故教训未吸取,整改措施未落实,事故责任者未追究,四不放过。

8. 事故预防模式

事故预防的模式分为事后型模式和预期型模式两种。

1)事后型形式。这是一种被动的对策,即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实施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模式。这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显然是现代安全管理和减灾对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9. 事故预防措施

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原理称为"三E对策",即事故的预防具有三大预防技术和方法:

工程技术对策:即采用安全可靠性高的生产工艺和采用安全技术、安全设施、安全检测等安全工程技术方法,提高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安全教育对策:即采用各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

安全管理对策:即采用各种管理对策,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提高生产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10. 事故的一般规律分析

事故的发生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已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1)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随机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3)潜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克服的。

4)可预防性。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认识这一特性,对坚定信念,防止事故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11. 事故原点及其特点

事故原点就是构成事故的最初起点。也就是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具有初始性突变特征的,与事故发展过程有直接因果联系的点。如火灾事故的第一起火点,爆炸事故的第一起爆点,车辆伤害事故的第一接触点等。

事故原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事故原点是从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具有突变特征的点。

2)事故原点是从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具有初始性的点。

3)事故原点是在事故发展过程中与事故后果有直接因果联系的点。

12. 查证事故原因的方法

事故原因就是事故原点处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的激发条件和技术条件。激发条件主要指误操作和外界条件;技术条件是指事故发生的理化条件。查证事故原因的方法可采用:

1)直观查证法。凡是事故情况比较简单,能用定义法确定事故原点的事故,均可用此法确定事故原因。

2)因果图示法。就是利用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因果关系,来确定事故原因的方法。它是把事故原点处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条件,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根据因果关系,作出因果图。最好是采用故障树(FTA)分析法。

3)技术分析法。就是根据事故原点的技术状态,与发生事故时的产品、工艺、操作、设备运行等情况密切结合,分析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的技术条件,和管理缺陷与外界条件对事故原点所起的激发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不能用前两种方法查证事故原因的事故情况。

13. 事故分析的一般内容

事故分析是在事故调查取得确凿证据基础上进行的。按照GB6442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要求,事故分析包括: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

14. 怎样查清事故责任

分清事故性质,主要是划清事故的界限,弄清事故是责任事故、自然事故、还是有意破坏。为领导机构对当事人的处理提供依据。

责任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误或失职造成的非预谋性事故;自然事故是人力不可抗拒的非人为事故;有意破坏则是有预谋的人为破坏事件。

在事故原点和事故原因查证落实以后,就可以对事故性质进行分析。无论哪类性质的事故,都要对事故隐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从中确定主要原因,明确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以及主要责任者。以便吸取事故教训,改进工作,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15. 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原因

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了这样认识,对于人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人因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应分清是生理或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

行为科学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挫折行为研究、注意与安全行为、事故心理结构、人的意识过程等理论和规律都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

16.《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规定》

《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对调查事故和处理事故的时限作出如下规定: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事故调查完毕,30日内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

主办单位:辽宁省安全生产协会 技术支持:沈阳天和电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24-28510810 邮箱:lnaqxh@163.com
辽ICP备17008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