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堂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安全课堂>>安全理论

影响安全投资的因素分析讲座

2011-10-08 作者: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点击数:13994

一个国家、行业或部门,其安全资源投入量的大小、投资比例增长速度的快慢、安全资源分配和投入的方向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国家、行业或部门安全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安全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安全经济效能的发挥,从而影响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财政收支等能否合理、协调、稳定地发展和增长;关系着生产、生活的安全状态及其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行。

企业安全生产虽然主要需要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分析的视角仅局限在企业,就可能忽略许多重要的制约条件,如企业所处的行业部门、企业的规模、民族的习惯、思维的方式、国家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家的法律条例的建设情况等。企业对待安全生产的态度和安全生产水平是与上述因素相适应的。

一、安全生产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加强安全生产的态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想是,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他们认为,只要能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失业和贫困现象就会消失。在20世纪506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很快,但就业情况却未得到改善;有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但是就业情况却更加恶化。另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仅使少数人获利,贫困者基本上没有从发展中获得利益。从绝对数及从所占人口的比例来看,贫困者还在日益增加。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比过去更为贫困。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各国和国际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即不能仅仅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标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造就业机会,解除贫困和公平分配国民生产总值的成果,应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一样,成为在发展规划中受到重视的主要目标,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进步标准。决策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使大家都有可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因此,舆论开始朝着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如有丧失生命、健康或肢体等情况发生,这是与社会经济平衡发展这一深入人心的舆论背道而驰的。正因为普通人应该是发展的主要受惠者,所以在他们为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他们的安全与健康理应受到保护。

但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很不如人意的经济状态中。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为经济增长迟缓、国际收支逆差、债务偿还额增大等问题而焦头烂额。由于要全力对付基本经济问题,各国优先考虑改善安全生产的可能性很小。在面临经济考验的时候,必须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损于高质量的生活。

一个国家、行业或部门,能将多少资源投入人们的安全保障,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或时期,人们只能顾及基本的生理需要,因而把资金主要考虑用于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安全、健康被放在次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提供了基础保证;另一方面人们心理和生理对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在随之提高,这就使得安全的投入会随之增大。

二、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周期的影响

我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企业安全状况在我国还基本上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了解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常常是很急切地要通过工业化来迅速增长,以发展其经济,但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常常令人担忧。尽管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标准必须努力实现工业化,但必须认识到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上升,一方面却会引起工人的残废或死亡。这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因为这些国家为了提高生产往往面临极大的压力,而无视工作时间的限制、无视对工人的培训、无视机器的安全及人员保护设施的设置。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常常比较重视在化工、爆破器材及炼油等工厂的安全标准,对施工的预防工作也做得比较正规。但是在机械行业等有组织的工业中,有些工厂属于作得比较规范的,大多数却对安全生产漠不关心,或不见诸行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最令人担忧的是,存在许多小型的或者无组织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安全方面毫无知识,也不开展任何工作。

归结原因,可以归纳为:第一,在雇员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工人为文盲,出身于农村,未经培训就上机操作者很多,较高收入常常刺激他们为了挣钱而冒一些不应该冒或者不考虑疲劳因素继续加班加点;第二,在管理者方面,管理人员很少受过相关培训,清楚自己在事故预防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第三,在设备装置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比较落后,发展中国家约有70%的工厂机械设备十分陈旧,缺乏安全装置;第四,在国家立法方面,尽管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有比较详尽的安全法规和条例,但是大多数是从发达国家照搬过来的。在一般情况下,执行效果都是比较差的。此外,劳动立法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比较大的企业。因不遵守安全条例而造成严重的事故甚至伤亡,至多罚款了事,既不能震慑雇主,也不能迫使其对雇员的安全引起重视。另外,如果对触犯安全条例的行为提出起诉,在发展中国家一般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执法过程中的舞弊现象比较突出,使工人的法律信任感比较低;第五,在工作条件和环境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照明很差或者不足,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通风设备不齐全等情况。在很多场合都可以观察到噪音级别很高,但又不提供或者不使用耳塞的情形。厂区管理工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工厂,尤其是小型工厂,未能配置急救或者紧急医疗设施;第六,工会方面,发展中国家在鼓动增加工资和争取社会保险抚恤金方面是很积极的,但是对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方面则几乎从不加以注意,也很少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有时,一些工会只是指望危险津贴,而不争取能有恰当的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些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周期影响伤亡事故的发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在经济萧条时期,伤亡事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会下降,而在高度就业时期则会上升。例如,在美国制造业中,伤亡事故发生率从1926年的24.2%下降到1965年的12.9%,伤亡事故的严重率从2600个工作日损失下降到713个工作日损失。这种下降与19261965年间的经济周期呈正向变化。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在萧条时期,更多有经验、受过高等训练的雇员被企业留下了,而没有经验,受训练较少的雇员则被解雇了。与此相反,在充分就业时期,大批无经验、稍受训练或者未受训练的工人都被引入到一般企业中做工。因而造成事故比率增加。另外,萧条时期平均工作时间趋于减少,疲惫作为工伤事故的原因也减少了。相反,充分就业时期平均工作时间显著地增加,而且许多工人在同一时期内从事多种作的机会也增多了。其结果,很可能是工人的平均疲惫程度高,从而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和严重率上升。

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新工种不断出现,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差,使得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有所增加:劳务用工制度的变化,采矿业、建筑业大量民工的涌入,形成了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淡化;设备简陋与作业环境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等,形成事故原因条件增加。各类伤亡事故、质量事故、财产损毁事故、火灾等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使国家大量的财产被损毁,资源被破坏,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不幸和痛苦。因此,应在企业内部生产各类产品的全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完全树立以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思想观念。

三、影响安全投入的社会背景因素

影响安全投资的社会背景因素包括如下几方面。

1.社会及政治因素对安全投资的制约

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安全是受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制约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投资规模,也受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乃至政治决策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国家机构的重要职能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与健康水平,关心和重视劳动保护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之一。这就使得我国政府是能够在经济能力许可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保障安全的投入。

政治形势的变化显然会对安全的投入带来影响。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初期,资本家主要考虑资本的增殖,很少重视工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对安全的投入非常少,使得职业事故与伤害较为严重,而工人对自身权利的要求受政治形势的制约而没有正确的认识,因而使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得以维持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然这种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全投入得不到保障,事故水平呈上升趋势,也是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安全投资的制约

科学技术对安全投资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经济的发展,使安全的经济基础受到控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安全科学技术的水平。如果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对经济的消耗是有限的,则安全的投资应符合这一客观的需求,否则,过大的投入,将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浪费。

3.生产技术对安全投资的制约

生产的客观需要决定了安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在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安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安全的投资必须符合生产技术的客观需要。安全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寻求安全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因此,根据不同的生产技术要求,执行不同的安全投资政策,这是安全经济学应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四、确定安全投资合理比例的依据和原则

安全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影响安全投资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安全既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安全投资究竟应占该国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多大比例才算合理?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看,衡量一个国家安全投资的比例是否合理,主要是以其有限的安全投资是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视其安全投资量是否有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应成为确定安全投资量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投资能否使社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呢?通常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目标的实现作为经济效益的标志,把保证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率所需要的安全保障条件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保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安全条件和水平的安全投资消耗量就是安全投资的合理投入量。根据上述原则,安全经济投资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的确定,应以经济增长率既定目标作为首要的依据。在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率目标的前提下,以政府财政收入来表示的国力大小是确定这一合理比例的上限,而满足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条件所需投资总量(或相对量),则是安全投资的下限。前者是指在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从财政收入中可能拿出的安全投资量,后者是指在保证生产和生活安全要求的条件下,需要的最低安全投入量。一个是可能,一个是需要,合理的投资只能介于二者之间。在这里,安全需要的最低投入量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安全的需要不仅取决于人的客观的要求(自然的属性),而且还取决于人类的社会因素(社会属性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安全经济学要研究清楚安全的这种客观属性及规律,提出相对合理的、人和社会能够接受的安全投资水平。

安全的投资量(或相对量)的确定,同样与社会发展目标有密切的关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目标一方面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社会目标(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科学事业、体育事业、卫生防疫等事业)一样,受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制约,在财政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社会发展目标过高,用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投资量过大,这将会影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另一方面,安全的绝对目标,受其他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控制。从人类安全的发展历史看,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水平和程度就是随科学技术、社会观念、文化道德、经济水平等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安全的发展目标(投资量),不仅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还要与其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具体地说:安全的发展目标只有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目标同步协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综合平衡,在社会经济总目标的协同下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才能更好地、合理地确定出安全投资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依据上述原则,安全投资的合理比例的确定,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系统预推法

系统预推法是在预测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下,经过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并在进行系统的目标设计和分解的基础上,推测确定安全经费的合理投资量。其技术步骤是:

预测确定国民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

在考虑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与经济效益和条件的前提下,推出安全发展总体目标,宏观考察(行业或部门)可用伤亡率、损失率、污染量等来反映,微观考察(对设施、设备、项目等)可用安全性、可靠度、隐患率等来反映;

在实现安全总目标的前提下,分配给各行业、部门(对于企业是各工种或车间)或各子系统安全的分目标;

按各分目标的水平,测算未来所需的安全投入费用(安全成本)

累计各类()安全费用,求出安全所需投资总量。

这种方法显然有很多具体的技术方法需要采用。如安全的定量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安全总目标的分配技术(不同行业或部门的分目标水平),各种安全目标的成本计算等。

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和严密的,但目前其可操作性差,应用技术难度大。

2.历史比较法

这种方法即是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历史做法,选择比较成功和可取年分的方案作为未来安全投资的基本参考模式;在考虑未来的生产量、技术状况、人员素质状况、管理水平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并考虑货币实际价值变化的条件,对未来的安全投资量作出确切的定量。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精确性较差,但有应用简单的特点,因而是目前实际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3.国际比较法

一个国家安全投资总额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中所占比重是否适宜,可与世界各种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安全投资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获得参考,指导其本国或同类型行业的安全投资决策。

进行国际比较来确定本国或同类行业的安全投资比例时,应考虑如下基本因素:

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大体相似;

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安全经费来源和总额的统计口径应相同。

总之,必须有可比性,国际比较法才可采用。在具体比较时,下面两种方法可有助于使国际比较法应用好:

横断面分组比较。即将不同人均国民收入的国家分成若干组,在同组内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安全投资的比例的关系,也反映一个国家对安全投资的重视程度。当然,同组的各国安全投资量的大小,也受其社会制度和该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影响。社会制度不同,对安全的评价不同,致使安全投资量不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同,必然影响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构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单一化,即使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全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也不一定反映出安全与经济之间的正常关系,不一定表现出安全投资所占比例变动的规律。这些是进行分组比较时应加以考虑的。

历史考查和横断面分析相结合的比较方法。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都是由低到高,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一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相当于别国某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这样,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某一相似的阶段就具有可比性,就可以说明安全投资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这种比较结果,还可同现在经济发展相似的一组国家的安全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情况进行比较。借以说明一国安全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否适宜。

应说明的是,进行历史考查分析比较时,除了要考虑上述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影响外,从历史的角度看,还应当考虑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即技术进步的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对安全的要求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可能会是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越来越好,使技术运行过程的安全成本下降,所需安全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可能会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增多,程度增大,致使技术功能实现的安全成本提高,所需安全投资增大。因此,应视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各种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下的最合理安全投资比例。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寻找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安全投资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合理地调整我国安全投资量。但必须认识到:国际比较研究所得结果只能是一种印证,仅具参考价值。一个国家的安全投资到底应占多大比值为最佳,只能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深入研究本国安全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各种因素中,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投资的规律。

主办单位:辽宁省安全生产协会 技术支持:沈阳天和电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24-28510810 邮箱:lnaqxh@163.com
辽ICP备17008382号-1